路途网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点评

“民间乐器”奇妙游

“嘟嘟嘟……嘀嘀嘀……啦啦啦……”课间,葫芦丝的声音传入办公室,引起一众教师的感叹:“学生是真喜欢吹葫芦丝啊,一下课就吹,哈哈……”

紧接着又传来一阵急促的奔跑声,还没见到人,就听到他们焦急的声音:“老师,我的葫芦丝摔裂啦……老师,我的葫芦跟管分家啦……老师,我的葫芦丝断啦……老师……老师……”


(资料图)

这学期自从开展了“民间乐器进课堂”,学生对葫芦丝的热情空前高涨,只要不是在上课、写作业,就是在吹葫芦丝,学生的音乐素养、表现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;但是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:活泼好动的小学生喜欢在课间拿着乐器乱吹,形成噪音影响环境;还有一些学生喜欢在课间拿着乐器打闹,乐器的损坏率特别高。

为了减少乐器噪音、损坏等不好的现象,学校制定了一些相应的规则,刚开始是有些效果的,但时间一长,“热爱”葫芦丝的学生又忍不住了,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?

我们通过调查问卷发现,有80%的学生对葫芦丝的民族特性不了解,86%的学生对民族乐器了解不多。造成“噪音”与“损坏”的根源,原来是“民间乐器进课堂”教学内容过于单一——只教给学生怎样吹葫芦丝,吹出几首小曲子,却没有通过葫芦丝本身的艺术价值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。学生没有从民间乐器中领会到中华民族艺术的精髓,所以在他们眼中,葫芦丝只是一个能吹出声响的“玩具”。

民间乐器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精髓,改革开放后随着现代乐器的改良、发展见证了中华民族音乐的崛起。

为了更好发挥“民间乐器进课堂”以美育人的功能,学校决定以“民间乐器”为主题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课程。为此,我做足了准备工作:首先在网上查阅“探究活动”“研究性学习”“跨学科学习”“融合教学”等相关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,厘清“探究活动课”的基本概念、课程定位;然后从图书馆借阅了关于讲述乐器的儿童绘本、民族乐器历史发展、民间吹奏类乐器发展史等相关书籍,每天下班后便开始阅读,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;最后以“主题生成—开题指导—研究实践—展示交流”四个教学流程进行备课。

在教学实践中,让我印象最深的是“主题生成”课,学生的思维比我还要开阔,提出了许多有趣、有探究价值的问题。比如:为什么乐器店里的葫芦丝有的贵,有的便宜?它们有什么区别?我们适合买哪一种葫芦丝?葫芦丝是哪个朝代制作出来的?第一个创造出葫芦丝的人是谁?为什么是“葫芦”?

在我的开题指导下,学生将问题转化成了探究的主题:葫芦丝的前世今生;现代葫芦丝的材质、调性与价钱;葫芦丝的科学发声原理;仿制葫芦丝手工创意乐器。

有了主题,接下来便是有趣的“实践研究”了。四个小组的学生为自己的探究主题设计了不同的探究活动,比如一组探究的主题是“葫芦丝的前世今生”,他们去河南省博物馆探寻民族乐器的发展足迹;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活动,他们还给自己制定了活动过程的评价量规,列出了去博物馆时要遵守的纪律,给每一位小组成员都分配了探究任务,等等。

最有趣的是二组,他们的探究主题是“现代葫芦丝的材质、调性与价钱”,小组成员来到西大街的乐器店,向店主毛遂自荐当一天免费的“导购员”,帮助顾客挑选合适的葫芦丝。如小朋友吹的,建议购买50元左右耐摔的树脂材质的葫芦丝;有音乐基础的成年人,建议购买百元以上红木材质的葫芦丝……在导购的过程中,小组成员了解了现代葫芦丝的改良、变革与发展。当了一天的“导购员”,学生还体会到了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、金钱的来之不易,纷纷表示以后要勤俭节约、关心家人。

最辛苦的当数三组和四组,他们探究的主题是“葫芦丝的科学发声原理”和“仿制葫芦丝手工创意乐器”,小组成员邀请科学教师讲解气流与摩擦力的科学知识,又在一起探讨如何制作创意乐器,最后大家决定用比较细的吸管制作笛子,用比较粗的吸管制作排箫;吸管从哪来呢?学生决定“自己动手、丰衣足食”,他们来到学校附近的奶茶店,向老板提出“打扫卫生换吸管”的想法,奶茶店老板爽快地答应了,学生迅速分工,擦门的、拖地的、擦桌子的……用劳动换取了一大捆不同粗细的吸管,大家一起用剪刀、双面胶、尺子这些工具制作出带音调的笛子、排箫,开心地吹了起来。

最后每个探究小组的学生都把自己的探究成果制作成展板、手抄报,在校内宣传“民间乐器”的知识,让更多的学生感受到手中的乐器不是一个玩具,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民族文化。

渐渐地,课间走廊里乱吹葫芦丝的声音少了、没了,也不知从何时起,互相督促爱惜乐器的声音代替了焦急的叫喊声,葫芦丝成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“好伙伴”;每两周一次的“真新悦耳小舞台”几乎场场爆满,报名上台演奏的学生争先恐后,校园中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越来越浓厚了。

(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康平小学)

关键词:
x 广告
x 广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