受访专家:中日友好医院毛发医学中心主任 杨顶权
本报特约记者 周佳艺
(资料图)
国家卫生健康委数据显示,中国脱发人群总计超过2.5亿。若按照全国14亿人口计算,脱发群体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已达到17.8%。“脱发大军”的不断壮大,带火了生发产品,也促使假发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,甚至在欧美、东南亚、中东、非洲等地开拓出广大市场。据中国海关统计,近年来,中国假发行业出口情况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,每年平均出口额达到30亿美元(约合人民币193亿元)左右。
假发是“面子市场”的产物
“假发是毛发治疗终末期的替代品,不只秃发患者有需求,在普通人群中也有市场,可以通过佩戴不同样式、颜色的假发展示个人形象。”中日友好医院毛发医学中心主任杨顶权说。
据介绍,假发可以细分为发块、头套、发帘等多种类型。发块是假发中最常见的一种,能够覆盖一部分头皮,主要供给秃顶者使用,可以按照每个人不同的秃发位置进行定制;头套能将整个头全部包裹起来,女装头套较为普遍;发帘中比较常见的是刘海,尺寸较小,适用于前额发际线较高的人群,也是女性修饰发型的一种选择。
目前,假发所用发料有多种选择。真人发的真实度高、使用周期长,但原材料供给有限,相对价格也比较高。化纤发的真实度低于真人发,但随着化纤假发技术的提升,产品效果越来越逼真,所以近年来,化纤假发的市场增速已高于真人发。
“假发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,涉及精细分工的产业链。”杨顶权说,制作假发前,工人要根据需求对原材料头发的颜色、粗细、长短进行分拣,头发移植到发网后,还需用钩针一根根手工编织。尽管有些工序已经可以使用机器“代劳”,但整个制作过程仍需要大量的熟练工人,这也是我国能在假发产业中独占鳌头的原因之一。
全球每10顶假发,8顶来自中国
说起我国的假发行业,就不得不提起“中国假发之都”许昌。许昌位于河南省,其假发产业的发展史,几乎就是假发产业链全球转移史的缩影。
据传,明朝嘉靖年间,许昌流行唱戏,假发作为一种戏剧道具,开始由当地人实施制作。到清朝光绪年间,德国商人亨特找到许昌商人白锡合伙,在当地动员收购头发,稍作加工后卖到欧洲,这便是许昌假发迈出国门的开端。
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,许昌假发停留在原始的粗加工状态,经营着传统的商业模式,难以动摇掌握生产技术和网络销售的日韩假发企业的国际地位。20世纪80年代,由于中国人工成本低、真发原材料充裕,很多韩国人来华办厂,但以低端代工为主。20世纪90年代,个别国内假发生产商开始尝试打破技术壁垒,将中国假发产业逐渐发展壮大,并通过与外企合资等方式,拓展海外营销网络。此后,局面渐渐扭转,日韩企业垄断被打破,中国最终赢得全球假发市场的大半江山。假发生意的火爆,也养活了许昌近30万人。
我国是全球假发原材料的集散地。多数情况下,来自全球的原材料会集中在安徽阜阳马槽镇进行粗加工,再到河南许昌深加工,最后到青岛、烟台精加工,之后便流向全球。近年来,河南、山东、湖南、安徽、广东一直占据我国假发出口前五的位置,特别是河南、山东、湖南三省,出口额占全国假发出口总额的80%以上。从全球来看,目前中国拥有世界70%的假发制作工厂,占全球发制品市场份额的80%。这意味着,全球每卖出10顶假发,可能就有8顶来自中国。
新标出台规范假发市场
假发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佩戴舒适度,以及头皮健康。杨顶权说,不同企业使用的原材料质量不同,处理手段也有差异,导致假发质量参差不齐。一些人佩戴假发后,感觉头皮不舒服,长小红疹,可能就是因为假发套厚重、闷热、不透汗所致,这种情况下,头皮过多的油脂分泌还易堵塞毛囊,引起毛囊炎和脱发。此外,劣质假发清洗后易变形,且很难洗干净,残留的油脂和细菌可能损害头皮环境,出现瘙痒、头皮屑增多等问题。劣质的化纤假发,尤其是染了色的假发,对人体也有较大危害。
多年来,假发市场主要由中国假发协会规范,也制订了相应的行业标准。今年,推荐性国家标准《发制品通用技术规范》开始正式实施。该标准作为发制品行业的“纲领性”标准,对发制品质量提出了安全要求。比如,针对原料收购、生产加工、佩戴使用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重金属、致敏致癌性物质、甲醛、致病性微生物等潜在危害,规定了甲醛、pH值、异味、耐摩擦色牢度、耐汗渍色牢度、耐水色牢度、可萃取重金属、有害染料及禁用阻燃剂等理化指标;微生物指标还明确了相应的检验方法,填补了国内外发制品通用技术规范方面的空白。
我国假发市场的发展逐渐规范,产品质量也将随之提升。但杨顶权提醒,消费者在挑选假发时仍应注意,看发丝是否柔顺光滑、光泽颜色是否自然,轻捋发丝时手感是否柔软且无脱落、打结现象。在保证发型的前提下,越轻薄的设计越好,佩戴后舒适自然,不会有明显的沉闷感。另外,夏季佩戴假发必须做好清洁。夏季出汗多,油脂分泌也多,假发内衬容易滋生细菌或真菌,从而影响头皮健康,建议用洗发水定期对假发进行护理清洁,清理油脂和皮屑。▲